5G赋能产业焕发生机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作者: 李宣璋 薛颖雯 倪婷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张薇 时间:2025-10-10 16:37:50
在华能新能源云南分公司物茂光伏电站,轨道机器人替代人工完成精密巡检;在云南贝特瑞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5G网络实现生产数据实时回传与远程控制;在鸿新新能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移动云平台构建起全流程可追溯的智能制造系统……
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以5G技术为抓手,正悄然推动一场深刻的产业数字化转型。
效率提升:从“人跑腿”到“数据跑路”
在华能新能源云南分公司物茂光伏电站,副站长黎剑向记者介绍:“以前人工巡检一轮得花两个半月,周期长不说,劳动力还受束缚。”
如今,这样的困境被5G技术彻底改变。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与华能新能源云南分公司携手,为电站量身打造了以5G技术为核心的“智”理方案。依托中国移动部署的5G电力专用网络,电站构建起“无人机+机器人+云平台”的智能巡检系统,不仅构筑起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与低时延网络应用体系,更推动电站持续向无人化、少人化的智能管理模式升级。
“5G+无人机”的应用,让巡检工作告别了“翻山越岭”的奔波,实现了“运筹帷幄”的转变。黎剑介绍:“以前人工找故障,就像大海捞针;现在依托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的特性,无人机能按预设路线自动巡检,精准识别光伏组件故障,一轮光伏区常规巡检15天就能完成。”在他看来,无人机精准定位故障后,能实现快速检修,缩短检修周期,减少光伏组件故障带来的电量损失,对提高发电效率帮助很大。
除了无人机,“5G+机器人”也为电站巡检带来了全新改变。华雁智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服务工程师李建华深有感触:“以前没有5G网络,巡检机器接的都是一根根长电线,巡检过程中穿来穿去,特别容易发生设备故障。现在用‘5G+机器人’巡检,从有线变成了无线,既方便又快捷。”
在贝特瑞新能源,中控室大屏上实时显示着生产线下料、配比、设备状态等数据。办公室主任任玉蓉表示:“通过5G网络,数据实时回传,工程人员能第一时间响应故障,大大提升了设备利用率和生产连续性。”她特别提到过磅系统的升级,“货车排队系统通过5G网络实现智能调度,过磅数据自动同步到SAP系统,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物流效率。”
鸿新新能源信息部高级经理王林则分享了公司数字化转型的历程:“我们去年12月开始启动MES系统项目,今年5月全部上线。通过移动云服务,实现了从接单、排产、领料、检测到出货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他对比了前后变化,“过去靠纸质单据,统计员需要手工汇总数据,现在系统自动计算、自动关联,不仅准确率更高,效率也提升显著。”
安全护航:从“人盯守”到“智能防控”
在光伏电站,山火是最大风险。李建华指出:“光伏板特别怕火,一旦起火,设备损坏严重,可能需要整体更换。以前靠人工巡视,如果出现人走了火才起的情况,那根本就防不住。”现在通过5G云台监测系统,能够实现早期预警,将损失降到最低。
他详细解释了工作原理:“当系统检测到异常时,我们会先进行确认,如果是真实火情,就立即启动灭火程序。因为光伏厂区面积太大,不可能每个板都安装灭火装置,所以我们的策略是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置。”
电站借助“5G+中移物联防火云台”搭建起全天候山火监测体系,让电站有了“千里眼”;在数据处理环节,5G电力虚拟专网打破了传统有线数据传输方式的限制,将电力设备在线综合状态数据实时上传至监测平台,不仅有效避免了人为干扰、鼠患破坏等导致的通信中断和数据丢失,全面提升了数据安全性与可靠性,还让电站管理真正实现了“看得见、算得准”。
创新应用:从“有线牵绊”到“无线互联”
5G不仅提升了效率与安全水平,更推动了生产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光伏电站,5G替代了传统光缆,解决了室外设备布线难题。李建华表示:“最远的云台距离30多公里,如果铺光缆,施工难度极大,成本也很高。5G让我们实现了远程无线传输,既节省成本,又方便维护。”
光伏电站还创新性地将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结合,形成了“空中+地面”的立体巡检体系。李建华解释说:“无人机主要在室外飞行,可以近距离检测光伏板连接处的晶体管是否发热;地面机器人则负责室内设备的巡检。两者通过5G网络协同工作,形成互补。”
贝特瑞在创新应用方面走在前列。任玉蓉透露:“我们正在推进‘交能融合’项目,与华为合作,整合新能源车、充电桩、无人机等,构建低碳智慧园区。这将充分利用5G的低时延、大带宽特性,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这个项目计划先从祥云经开区开始试点,然后推广到其他地区。
鸿新新能源基于移动云服务的MES系统实现了创新突破,王林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在没有系统之前,我们不敢接海外订单,特别是那些要求溯源的订单。因为无法证明材料来源和加工过程是否符合要求。现在通过系统,我们可以全程追踪硅料来源、加工工序、质量数据,具备了接这类订单的能力。”
在祥云经开区智慧园区,智慧园区平台的创新应用令人眼前一亮。经开区零碳智慧服务中心主任张秋萍详细介绍了平台功能:“我们打造了三大功能模块:物流监测、安全生产和物业管理。物流监测大屏可以实时显示园区物流运行状况、吞吐量、货运量等数据;物业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实时展示房屋租赁、仓库租赁、用水用电、绿电使用等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张秋萍说:“我们提供了车找货、货找车的资源共享平台,货主可以发布配送需求,车主可以接单配送,就像物流版的‘网约车’,这个创新应用充分发挥了5G网络的优势,实现了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手记
行走在云南的电站、工厂、园区,从“人海战术”到“机器替人”,从“纸片飞舞”到“数据奔流”,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在发生。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以5G为笔,描绘的不仅是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的画卷,更是为边疆大地锻造面向未来的“数字筋骨”。
这些生动的实践,是边疆地区拥抱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在崇山峻岭间架起的5G网络,如同一双双看不见的翅膀,让偏远的产业基地与世界前沿技术同频共振。光伏板下的机器人、石墨炉前的监控屏、智慧园区的物流网……它们不只是冷冰冰的设备升级,更是边疆产业突破地理桎梏、激活发展潜能的关键一跃。
在筑牢祖国西南屏障的同时,云南正努力成为数字时代边疆发展的样板。当5G、云、物联网等数字血脉注入传统产业肌体,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新业态加速聚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在这里深度相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