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共建共享为数字新基建注入“加速度”| 数博会官网

共建共享为数字新基建注入“加速度”

作者: 遥歌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杨小婷   时间:2025-06-25 15:12:20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支撑,引领着信息通信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之路。透过刚刚落下帷幕的2025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以下简称“MWC上海2025”),可以清晰地看到强力跳动的数字化脉搏以及滚滚而来的智能化潮流。炫酷的数字化、智能化应用的背后,离不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倾力支持,而共建共享正在为此注入“加速度”。

  共享筑基加速夯实网络基础

  210万铁塔站址、近百万座机房、470多种中高点位AI算法、7×24小时的电力保障和专业化的维护能力……在MWC上海2025开幕式上,中国铁塔董事长张志勇分享了这样一组最新数据。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国铁塔“位置+计算+电力+安全”的资源禀赋,有力支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此相呼应,首次参展的中国铁塔以“数智铁塔互联无限”为主题,全面展示了以“共享”为核心理念,深化实施“一体两翼”战略,经济高效建设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助力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质量强国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近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全力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通5G行政村占比超过90%,实现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因共享而生的中国铁塔,肩负着促进电信基础设施资源共享、集约建设、加快布局的重要使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坚持“能共享不新建,能共建不独建”,中国铁塔多年来服务三大电信运营商,通过统筹深化行业共享,助力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和更安全”的历史性发展。一是站址更多,截至目前已累计承建基站超560万个、室分173亿平方米、高铁地铁覆盖6.6万公里。二是部署速度更快,从2014年以来平均每年建设基站规模较之前翻了一番,超过90万个。三是网络质量更好,基站退服率和平均退服时长均大幅降低,网络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四是投资成本更省,通过创新和共享,边际成本进一步降低,投资进一步节省,累计节约投资超千亿元,相当于少建百万座基站。五是数字底座更安全,通过智能运维、超级基站建设、应急能力提升和网信安全强化,网络韧性和健壮性持续增强。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MWC上海2025展会上中国铁塔展示的超级基站模型前,不时地聚集起感兴趣的人群。中国铁塔部署在上海、北京的两处超级基站,能够有效抵抗9级地震、12级台风和洪水的侵袭。在“三断”情况下,超级基站配备的蓄电池及柴油发电机也能够保障通信设备连续工作6天,从而为应急抢险构筑起通信生命线。此外,中国铁塔移动式超级基站,更是能够灵活部署的“变形金刚”——集成了折叠式应急指挥室、30米液压升降塔、无人机停放坪与卫星通信设备,可以在应急救援现场按需快速部署。据悉,移动式超级基站目前已经广泛服务气象、生态、民防、应急等多个行业,成功实现从通信基础设施到“抗险救灾数智塔”的转型。

  在加快我国移动网络建设的同时,“共享铁塔”模式还持续推动着通信网络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有效延伸。截至目前,中国铁塔协同电信运营商累计新建电信普遍服务站址超6.5万个,缩小了数字鸿沟,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从四川省“悬崖村”到海南省三沙市,中国铁塔目前已经实现了“凡有人烟处,皆有通信塔”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数字赋能加快空天地一体化新基建

  早在2021年,我国就提出了要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张志勇认为,这24个字清晰勾画出了未来网络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面向地面、空中和地下,中国铁塔将加强技术创新、做大共享文章、打造融合泛在的基础设施。

  面向地面,助力推动数字基础设施转型升级。中国铁塔拥有的210万站址上有5G、下接光缆、有机房和不间断的电力保障,形成一张覆盖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数字基础设施网络。近年来,在服务好通信行业的同时,中国铁塔持续深化资源共享。一是变“通信塔”为“数字塔”。中国铁塔发挥资源“点多面广、站高望远、配套齐全”和专业化运营优势,将通信铁塔打造为中高点位物联网传感器“集成体”,服务于长江禁渔、耕地保护、森林防火、地震预警、河湖监测、抗汛救灾、北斗导航以及环保、交通、文旅、应急等十几个行业,在数字治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是变“通信机房”为“数据机房”。中国铁塔拥有的百万机房,站址资源紧邻用户侧,覆盖各类业务场景,是天然的理想边缘计算节点。中国铁塔将用好这些资源,加快融入国家算力体系,着力布局边缘算力网络,推动算力泛在化、随需化、普惠化,打造“毛细血管”式的分布式算力网络,让算力将来像水电煤气一样随用、随取。

  面向空中,助力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发展。在低空,中国铁塔基于“位置+计算+电力+安全”的资源禀赋和能力优势,可以提供无人机起降、充电续航、存放和属地化的全时维护等服务;在高空,持续推动地面通信网络与卫星互联网融合发展。目前,中国铁塔已经积极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70%的北斗导航地基增强站通过共享铁塔站址来建设;与卫星互联网公司在基准站网络优化、地面网络运行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开展合作,利用现有站址资源搭建了中国卫星互联网地面无线试验外场,模拟远场通信测试环境等。

  面向地下,助力地下遮蔽空间数字化服务能力提升。在地下和室内以及众多隧道等遮蔽空间,探索“室分+信息化”应用,推动“通信室分”向“数字室分”转变,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提升地下空间、遮蔽空间治理能力,支撑地下导航、智能驾驶以及设备设施智能监测维护等信息化应用,赋能数字化生产与智慧化生活场景。例如在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天上一座城的雄安新区,中国铁塔利用“5G+北斗+室内分布系统”,把北斗信号引入室内、地下,配合专用算法,实现了车位级的地下导航定位,目前已经覆盖150万平方米地下停车场。

  创新驱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塔娃,塔娃,请为我介绍一下中国铁塔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最新进展……”展会上,《人民邮电》报记者与中国铁塔IP形象“塔娃”进行了一场有趣的互动,而这正是中国铁塔持续创新的一个缩影。

  在MWC上海2025中国铁塔展台,面向网络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多个创新技术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停留。例如,为破解高铁隧道高覆盖成本、低共享效率的行业痛点,中国铁塔依托“设计新槽孔、优化新结构、改进新工艺”三大核心技术创新,率先推出了支持3.5GHz频段的新型扩频13/8漏缆。中国铁塔统筹布局了14个科技创新领域,着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在重点领域的自主掌控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

  以持续创新为抓手,中国铁塔还致力于打造智能、绿色、安全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更智能、更绿色、更安全的能力升级。一是更智能。采用AI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平台和算法加快推进设备设施的无人巡检、远程管理、智能运维,使210万点多面广的站址资源“看得见、管得住、维护好”,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铁路巡线、交通管理、国土监测、电力等多种场景。例如,中国铁塔视联平台实现了平台分布式部署、数据集中式运营,提供算法470多个,服务近万种AI分析场景。二是更绿色。通过基站能源管理系统、空调智能改造等手段,有效提升基站能耗管理水平。同时,把握“光储直柔”的技术趋势,通过光伏、储能、直流供电、柔性用电来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应用,推动基站叠光加风,向着“零碳基站”迈进。三是更安全。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着力强化应急指挥预警、空天通信保障、地面网络抗毁、通信保障队伍、应急装备保障、应急物资储备、产业支撑服务七大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在MWC上海2025展会上,中国铁塔还展示了其在新能源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成果。中国铁塔依托丰富的站址资源,规模化部署换电网络,面向外卖骑手及快递小哥推出“铁塔换电”业务。截至目前,该业务已在超320个城市开通,服务用户139万户。

  数字新基建的新赛道,离不开整个信息通信业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面向未来,中国铁塔将继续与全球伙伴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生态构建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筑牢数字新基建底座,实现网络融合化发展。张志勇表示:“我们相信,通过汇聚行业智慧、连接多维场景、创造协同价值,一定能携手迈向更具韧性、更加包容的数字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