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9.4%背后的动能与新机| 数博会官网

9.4%背后的动能与新机

作者: 苏德悦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杨小婷  时间:2025-05-26 16:22:36  

  今年以来,我国数字产业实现良好开局,主要指标增速加快,创新成果加速涌现,新兴动能不断增强。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数字产业实现业务收入8.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4.4个百分点。

  数字产业是指提供与数字技术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主要涵盖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通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四大行业,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支撑。近年来,我国数字产业持续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数字产业业务收入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5.5%。

  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

  产业带动作用凸显

  在“人工智能+”的驱动下,我国数字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数字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今年以来,科技企业加快推出AI眼镜等智能硬件,AI手机、AIPC出货量占比快速提升,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投融资保持较高热度。一季度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飞行器、智能车载设备行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在市场需求回暖和“两重两新”政策拉动下,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高于同期工业5个百分点;4月,全国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其中集成电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1.3%。

  多地数字产业实现爆发式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一季度,全国24个省份数字产业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中10个省份实现两位数增长。在“杭州六小龙”的带动下,浙江省机器人产业实现蓬勃发展,一季度全省笔记本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0.2%、54.1%、47.6%、26.2%。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产业的带动下,上海市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个百分点,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亮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成为支撑广东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力军”,贡献了规上工业增速4.0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发展创新高

  核心产业收入增长13.4%

  数字产业加快发展的势头是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我国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5.3%和13.4%。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销售收入与2024年10月至2025年2月比高出7.8个百分点。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一季度,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3%,其中核心产业增长9.7%。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和工业三个行业占全市GDP的比重合计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合计接近八成。其中,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成为首要支柱行业。江苏一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比去年全年提升0.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以17.4%的增速领跑,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及智能装备同比分别实现11.2%、11%和10.4%的亮眼增长。

  各地也纷纷发力数字产业,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省聚焦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核心领域,推动视听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6%,高于全国17.1个百分点。辽宁省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特别是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重点行业,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3个百分点。广西各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带动先进制造业持续发展,一季度,广西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1%,比上年全年加快27.3%。

  以人工智能为发力点

  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9.4%的背后,涌动着人工智能助力数字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也带来了新技术新应用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的浪潮中,各地竞逐“人工智能+”赛道,密集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人工智能为发力点,撬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今年以来,各地纷纷结合自身的产业发展特色,明确发展目标。天津市提出,到2027年,在图形处理器(GPU)、AI操作系统、AI服务器、具身智能等领域技术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培育30个人工智能应用标杆场景,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底层技术创新策源地和赋能应用引领区。浙江省提出,打造高能级万亿产业生态,加快构建覆盖芯片、服务器、系统软件、云平台、大模型、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的人工智能发展格局。

  杭州人工智能企业达569家,利润总额占全省超七成,形成涵盖“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完整产业链条;广东15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组成创新矩阵,2200亿元的产业规模托起“广东智造”脊梁……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正在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