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具身智能开启人机共生的马拉松征程| 数博会官网

具身智能开启人机共生的马拉松征程

作者: 李瑞璐、林婧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杨小婷  时间:2025-05-08 15:39:14  

  今年春天,一具具钢铁之躯正在改写人类对智能的认知。央视春晚上,十台人形机器人扭动腰肢跳起东北秧歌,红绸翻飞间误差不超过0.5毫米;北京亦庄马拉松赛道上,天工Ultra机器人以2小时40分完成半程马拉松比赛,双足交替频率堪比人类慢跑;江苏无锡太湖畔,全球首个具身智能运动会引爆社交网络,机器人足球赛、百米障碍跑等十余个项目吸引超5亿人次观看;广东深圳某汽车工厂里,具身AGV机器人自主规划路径,将装配效率极大提升……

  这些场景,标志着具身智能已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蜕变为重构生产力的“新物种”。在这场智能革命中,技术突破、产业觉醒与文明重构交织碰撞,一幅关于人类与机器共生的未来图景正加速展开。

  政策驱动加速场景落地

  在政策红利与资本浪潮的叠加下,具身智能正在加速应用场景落地。政策推动投入千亿基金,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工厂、医院、农田等场景正成为具身智能应用的主战场。这场冰与火的竞速,折射出一个技术产业正逐渐走向成熟。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从技术概念升级为国家战略。北京、深圳、上海等地密集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北京设立千亿级产业基金,目标是到2027年实现万台机器人落地;深圳提出“攻坚五大核心技术”,计划培育10家百亿元估值企业;上海则将具身智能纳入智慧城市新基建目录。在政策的推动下,中国已形成长三角高端制造、珠三角消费级产品、成渝数据标注基地的梯度布局,2025年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

  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车间、田地等生产场景,从“表演走秀”的模特变成生产力工具。一方面,人形机器人通过春晚、马拉松赛等事件营销快速“破圈”,宇树H1、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估值年内翻倍;另一方面,工业场景正成为落地主战场。徐工集团引入焊接机器人后,合格率几乎达到100%;长沙湘雅医院的医疗机器人日均服务患者达百余人次;无锡某汽车工厂通过“柔性产线+具身AGV”模式,将产线重构时间从72小时压缩至3小时。IDC数据显示,2025年工业场景将贡献具身智能超半数的营收,远超服务娱乐领域。

  “全脑”进化解锁技术密码

  智能决策的“大脑”(大模型)与运动控制的“小脑”(技能模型)深度融合,赋予机器人“思考”与“行动”的双重能力。多模态认知、仿生关节、国产化硬件的三重突破,让机器人首次挣脱“预设代码”的枷锁,像人类一样思考复杂指令、适应真实世界。

  大语言模型(LLM)与视觉语言模型(VLM)的融合,让机器人首次具备“理解—推理—执行”的全链条能力。中科院自动化所的Q系列机器人通过“通用人形机器人大工厂”技术底座,将环境感知、任务拆解、路径规划整合为统一决策流;智平方的AI2RBrain模型则实现数据驱动升级,在未知任务中泛化成功率大幅提升。这种“大脑”的进化,使得机器人能像人类一样解析“把水杯放在手机左侧”的模糊指令,而非依赖预设代码。

  硬件与算法的协同创新,正突破机器人的物理极限。中科深谷推出的CSPACE通用具身智能类脑系统,将大模型与物理环境动态交互结合,支持机器人自主完成避障、协作等高难度任务。该系统开源开放的特性,吸引了全球超500家开发者参与生态共建。清华大学UniAct框架构建通用动作空间,让千台异构机器人共用一套控制语言,使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自由度增加,双足行走能耗大幅降低。而在无锡机器人运动会的足球赛中,视觉驱动的具身智能体已能实时解析对手动作并调整战术。

  值得关注的是硬件成本“跳水”。三年前售价30万元的工业机械臂,如今被宇树科技压缩至消费级价格——其最新款四足机器狗定价1.6万元,相当于两部高端手机的价格。特斯拉Optimus、小米铁蛋等产品则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硬件成本。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让成本大幅下降,在无锡惠山区,谐波减速器、高精度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为硬件性能提升与成本压缩提供了基础。

  “三座大山”仍需不断突破

  续航焦虑、算法鸿沟、伦理争议,如同三座大山横亘在产业化道路上。从实验室99%的完美数据到真实世界的“乌龙球”,从10万元定价的消费壁垒到欧盟伦理白皮书的重重限制,具身智能的落地之路,每一步都是对技术极限与人性尺度的双重拷问。

  当前机器人单位动作功耗仍比人类高出数倍,天工Ultra在马拉松赛中跑21公里需更换4次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组重量占比仍然较大。清华大学团队测算,若将能量密度从250Wh/kg提升至400Wh/kg,续航可显著延长,然而这需要固态电池或氢燃料电池的突破。同时,柔性人工肌肉、仿生关节材料的研发进度,直接决定机器人的运动拟人度。

  “仿真鸿沟”仍是行业痛点。无锡机器人足球赛中,某守门员因误判风向酿成乌龙球;实验室中视觉模型99%的识别率,在户外可能骤降。Embodied-Bench测试显示,当前最优模型在底层操作任务中的平均成功率远未达到实用标准。解决这一难题,需要构建跨模态迁移学习框架,并融合触觉、听觉等多维感知数据。

  人形机器人均价10万元的价格带,仍是家庭市场的“高墙”。IDC调研显示,86%的购买者为科技极客,普通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千元级扫地机器人。同时,欧盟《具身智能伦理白皮书》设定的七项合规标准,已导致全球部分项目暂停;中国发布的《安全分级指南》要求情感交互模块必须配备离线熔断机制,这对技术路线提出新挑战。

  具身智能的2025年,是技术高光与产业阵痛并存的一年。从春晚舞台到马拉松赛道,机器人的每一次跌倒与站起,都在为行业积累经验。短期来看,资本泡沫与技术瓶颈可能引发洗牌;长期而言,随着硬件性能提升、算法通用性增强与成本下降,具身智能有望从“表演者”蜕变为“赋能者”。这场“马拉松”没有终点,但每一次跨越障碍,都在不断靠近人与机器共生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