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奋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作者: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编辑: 蔺弦弦 时间:2023-05-14 17:24:36
3月6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会议召开,总结过去五年和2022年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发展重点任务。
此次会议旨在凝聚全省工业战线力量,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全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取得两个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贵州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工业战线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勇担使命、创新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两个标志性成果。
——坚持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助力全省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在省委、省政府创新实施省领导领衔推进十大工业产业工作机制的引领下,成功推动十大工业产业在2019年全部迈上千亿级台阶。
全省工业战线狠抓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工业带一产、促三产的重要作用,统筹用好工业领域各类基金、资金支持贫困县及园区1170个项目建设,推动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直接吸纳、带动就业数百万人,为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应有贡献。
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园
——推动工业经济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开好局起好步。
加快转变工作重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紧扣“六个大突破”“六个抓手”“五个倍增”等“四梁八柱”,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划、措施,出台新型工业化和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测评办法,形成了新的工作体系。
着力优化投入方式,牢固树立市场意识、质量效益意识,创新政策性资金使用管理方式,量身打造工业专项资金和基金“组合套餐”,近两年来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引导资金240余亿元,撬动2000多亿元社会资本投资工业领域。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聚焦聚力打造“六大工业基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做专做精特色产业,特别是把握机遇突破发展新兴产业,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连续两年倍增,2023年有望继续倍增,实现三年打造一个千亿产业的创举。
回顾2022年 交出七份优秀答卷
回首2022年,我省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压力异常巨大。全省工业战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聚焦“六大突破”、落实“六个抓手”,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重大机遇,克难奋进、主动作为,交出了优秀答卷。
贵州中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貌
——聚焦根本狠抓产业,千方百计稳住工业基本面。
优化调整十大工业产业,根据各类产业现阶段发展特点制定针对性措施,一业一策推动稳定增长。抓好酱香白酒产业“四区多点”产区保护和“三个一批”规范整治,支持“贵烟”品牌优化结构、拓宽市场,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多元化电力供应保障体系,白酒产业增长36.1%,卷烟增长7%,电力产业增长3.8%,煤炭供应总体稳定;完成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规划布局,加快推进裕能、中伟等重大项目,推动产业规模保持倍增,完成工业总产值532.8亿元、增长115.6%;聚焦服务“东数西算”工程,加快发展以数字产品为核心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达45.9%;加大对现代化工、基础材料、生态食品、健康医药等产业的帮扶力度,修订出台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持续巩固“16+1”农产品高成长企业培育成效,着力止住产业发展下滑势头;创新盘活省内汽车资源,长江汽车获得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生产准入,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
——强化企业梯度培育,推动工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实施经营主体分类梯度培育计划,筑牢工业经济发展根基。推动组建能源集团、习酒集团,振华风光半导体成功上市,安达能源科技顺利通过北交所上市委审核。大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4.1%;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8户,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达4.2%;强化新增入规企业激励扶持措施,加快推动成长型企业和新建投产企业上规入统,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0余户。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提升工业发展后劲。
做好省领导领衔推进101个重大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实施省市县三级包联帮扶项目工作机制,挂图作战推进1150个亿元以上项目建设,500余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优化十大工业产业“一图两库”,用好“数博会”“酒博会”等招商主场平台,主动走出去开展上门招商,新引进工业项目2000余个,新增工业到位资金2000余亿元、占全省产业到位资金比重达54%;打好省级5种融资工具“组合拳”,创新政金企联动服务项目建设模式,深入县区现场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通过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近1000亿元支持5500余户企业发展;新批工业用地5万亩、工业项目用能指标1240万吨标准煤,一批重大项目用地、用能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加快推动各类平台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支撑。
扎实抓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97个开发区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69个开发区成立单独运营公司,省级以上园区亩均产值达到238万元;深入推进粤黔合作共建园区建设,9个市州级、18个县级共建园区入驻企业459户,完成投资76亿元;推动磷化集团牵头联合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以“公司+联盟”模式创建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落实省政府与清华大学合作协议,加快筹建乌江实验室,积极探索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培育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工业设计中心15个;高规格组建贵州白酒产业发展促进会,筹建新能源电池产业联盟,支持医药、建材、食品、铁合金等行业协会带动企业抱团发展。
——深入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增强贵州产业发展时代特征。
建成能源行业、电子行业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加快推进国家大数据安全靶场、“数字孪生城市安全防护系统”“5G应用安全创新示范中心(贵州)”等项目;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等80余个,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65个,形成“工业云”“能源云”“电梯物联网”等10个典型应用平台;出台支持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航天电子、振华云科等12个项目获批国家数字化转型领域试点示范,开磷化肥“数字孪生工厂”、国台酒业“智能酿造”等典型应用场景加快发展。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3.4,较上年提高3.6,增幅为近5年来最高。产业数字化占比超过90%,数字经济增速连续7年保持全国第一。
——持续抓牢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坚决守住发展底线。
编制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建材等行业方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70%左右,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8%左右;扎实开展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打非治违”,全面强化民爆生产销售安全监管,督促企业提升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工信系统未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为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力打造政治机关,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作为“第一议题”来学习、“第一遵循”来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来落实。
奋进2023年 争取七大新突破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全省工业战线按照“扩总量、提质量、增效益”的思路,围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工业投资完成3600亿元;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提高到18%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1.3%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提高到55以上;企业利润总额、工业税收保持平稳增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70%左右的主要预期目标,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取得7个方面的突破。
习酒厂区
——聚焦稳增长,在推动工业经济运行整体向好上取得新突破。
深入开展工业企业稳产增产帮扶专项行动,推动企业在全面复工复产的基础上,充分实现达产满产,为工业增长多出力;推动关键行业企业持续稳定生产,协调保障企业原料供应和用工需求;加强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的动态监测,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建设工信特色数据体系、话语体系,增强运行分析的前瞻性、科学性、指导性;深入企业开展走访活动,实现大中小企业全覆盖,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问题困难。
——聚焦夯基础,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高质量编制和实施“六大工业基地”规划,分类施策巩固提升十大工业产业良好发展势头。深入实施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煤电扩能增容提质行动,现代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巩固提升以磷化集团为支柱的磷化工产业竞争力,深入推进铝、钛资源高端化利用,提升锰及锰加工产业规模,“一业一策”弥补化工、建材等产业链短板;加快重点酒企技改扩能项目建设,扩大优质产能,做大做强重点企业,白酒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依托人力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纺织、服装、鞋帽、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特色轻工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中医药产业,推进药号资源优化整合,支持中医药企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生态食品产业精深加工,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建设“一核两区”,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已建成项目加快释放产能,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做大智能终端产品及配套产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20%;推进中航重机产业园、黎阳航空发动机产业生态圈等重大项目建设,依托主机引导配套产业集聚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
——聚焦调结构,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认真梳理“十四五”规划产业项目,按照“全产业链模式”细分归类,谋划一批符合贵州未来发展的“链主”型牵引性项目;全省工业战瞄准重点区域主动上门、精准对接,全年引进落地工业项目1600个以上;依托工业投资项目库,深入实施省市县联动调度工作机制,以强有力的措施,分别推进技改项目、新开工项目、建成投产项目1000个以上;统筹用好新动能基金、新型工业化基金、中小企业信贷通、工业投资公司和工业担保公司5项融资渠道,着力提高政策性资金投资质效。
——聚焦育主体,在做大做强工业企业上取得新突破。
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支撑、小微企业为基础的企业梯队;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加快推动磷化集团、裕能新材料、中伟新材料等“链主”型龙头企业再上新台阶,带动产生一批百亿级、十亿级企业;持续实施中小企业“星光行动”计划,抓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携手行动”,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争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00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达到80户;梳理培育清单,优化培育指导服务,着力稳住现有规模以上企业,确保全年新增规上企业500户;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主动与企业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打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营商环境。
——聚焦优平台,在做强工业发展载体上取得新突破。
扎实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聚焦主导产业完善空间规划,充分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加快补齐产业基础设施短板;深入抓好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支持相关开发区稳妥剥离社会事务管理职能,百亿级开发区达到50个,亩均工业总产值提高到260万元;加快推进粤黔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园区招商市场化运作新模式,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项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计划,推动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进入国家级培育梯队,抓好乌江实验室等科技转化示范引领平台,支持企业加快创建一批“3中心、2示范”创新平台,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30户以上;发挥“1+10”国家级开放平台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对外交流,创新产业合作共建发展模式,为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树立示范标杆。
——聚焦促转型,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依托贵州“工业云”打造区域级综合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龙头企业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实施工业互联网融合标杆示范项目800个以上;着力推动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制造等行业加快打造数字产线、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示范试点,积极发展产业互联网、产业数字孪生平台;大力支持企业推进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改升级,编制实施数字化转型指引目录,分级分类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力争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55;扎实抓好绿色制造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业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加快推进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全面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确保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左右;深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园区、企业染污源头防控措施,抓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磷石膏、锰渣、赤泥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高值化利用。
——聚焦强党建,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全省工信系统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党对工业领域的全面领导,打造高素质工信干部队伍,推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开展新闻宣传,积极探讨发展路径、传递行业声音,展现贵州工业战线奋进新形象;始终把学习贯穿工作始终,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真正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四大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为贵州工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然而,现阶段贵州工业发展仍存在总量不大、层级不高;结构不优、特色不显;创新不足、模式不活等现状,这对全省工业战线可谓是艰难挑战。唯有紧跟时代步伐,革新思维观念,保持战略定力,找准突围方向,方能蹚出一条助推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贵州达沃斯光电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化车间作业
——把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首要任务。
锚定“六大工业基地”,大力发展现代能源、资源精深加工等基础产业,加快推进酱香白酒、生态食品、新型建材等特色产业发展,突破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大数据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特点差异化施策,推动各大产业加快赶上时代步伐、占据产业链重要位置。
各市州要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围绕主导产业久久为功、毫不动摇推进。县区要突出“一县一业”,在本地产业集群里集中力量打造出具有产业链带动能力的企业,其他企业围绕这个龙头企业开展配套,不断增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活力。
分类做好强链、补链、延链这篇大文章。支持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具有较强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企业做大做强,争取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有一批优强企业,每一个重点企业都有一批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培育不可替代的产业链竞争优势;用好自身资源优势,想方设法招引在本行业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企业、谋划具有产业链牵引力的项目落地,加快补齐产业链条缺口和短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沿着产业链下游下层穿透延伸,引进更多精深加工项目落地,开发更多优质产品,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我省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在创新,出路也在创新。在集成创新和应用转化上充分聚焦,以产业重大创新需求为牵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中小企业深化协同创新,瞄准用户搞产品开发、围绕产品抓技术创新,做强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牵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科技成果在贵州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主动开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生产、网络化营销,加快开拓市场、增加效益、发展壮大。
——把构建具有强大内生动力的产业生态作为长期努力方向。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效率源泉正在从规模主导向生态主导转变,因此,我省新型工业化也要积极顺应大势,创新构建各类参与主体和支撑因素紧密互动、有机协同的产业生态,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各地要引导企业强化发展协作化、分工精细化理念,让大企业当链长,小企业做配套,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增强集群集聚效应,提升整体效能和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协同互动、跨界融合。
——把绿色发展作为贵州工业的鲜明底色。
生态是贵州最大的优势,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普遍共识。未来产业发展,要精准对标国家政策,对招商项目进行“舍得”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存量项目生态化改造,不断提升工业节能降耗水平,采取“赛马”的方式淘汰一批落后企业和落后产能,为未来发展腾出空间;充分发挥贵州生态优势,打足生态牌、做足“绿”文章,创新打造一批绿色适销对路的有机食品、饮品、保健品、化妆品、现代中医药产品,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