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在贵州,数字经济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数博会官网

在贵州,数字经济如何助推乡村振兴?

作者: 转自动静贵州综编    来源: 人民出版社   编辑: 赵超  时间:2022-08-29 10:46:21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数字经济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新机遇。贵州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高地,也是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代表性省份。

  贵州基于大数据精准扶贫的长期实践,为贵州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纽带,通过数字化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维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数字化转型为乡村产业振兴

开辟新道路

微信图片_20220829104247.png

  工作人员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雪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包装金针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与信息产业融合,让数字经济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助推器”,进而实现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整合各类涉农业务数据,实现乡村产业“一张图”。自2017年以来,贵州逐步建成省级农业大数据中心,通过接入农业农村厅本级各业务系统数据,开发“农业生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产品价格”三个专题库及应用展示,打破农业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叠加分析,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智慧化、决策科学化。

  推动数字农业快速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开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建设智慧农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数字化。聚焦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数字化改造,构建生产技术、产业发展分析、市场监测预警、质量安全追溯等全方位、全过程信息服务网络。

  2020年,贵州省财政投入473万元,选取水城县食用菌产业、播州区辣椒种植产业、纳雍县肉鸡和蛋鸡养殖产业为示范,应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农场,对农业产业进行规范化、可追溯化管理。智能采集农产品土壤墒情、生产过程投入品、气象数据,合理安排各种养环节时间、上市时间、农产品口感等,实现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特色农产品拓宽市场渠道。加快建立完善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大力推动“黔货出山”。加强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依托龙头电商企业建设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社区电商体系,将项目建设和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有机结合,打造农产品基地直供体系。鼓励企业在大型电商平台开展网络直播、“县长代言”等宣传推广活动,提高贵州优质农产品影响力。

微信图片_20220829104253.png

贵州省罗甸县沫阳镇麻怀村村民在采摘黑皮鸡枞菌。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数字化赋能为乡村人才振兴

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同时还要继续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衔接,使之不断提升劳动技能更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新要求。

  培育本地村民数字素养,引进数字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贵州把“选派2000名科技特派员赴基层开展农技服务”作为2021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优先选派既懂农业科技、又懂数字技术运用管理的人才服务“三农”,提高贵州农业的“数字贡献率”和“科技速度”。与此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数字技能培训项目,持续对基层干部和村民传授数字技术知识,强化数字化发展思维,积极引导广大小农户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对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认知,让当地村民有机会放下农具走进直播间当起“带货主播”。

  精准匹配对接劳动力供需,为脱贫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搭建劳务就业扶贫大数据平台,通过建设决策分析“一张图”,支撑全省农村脱贫劳动力数据库和劳务就业岗位数据库“两个库”,帮助实现面向乡村弱势人群的线上匹配就业。各省直部门将城镇和乡村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基地和车间岗位等录入劳务就业大数据平台,在脱贫攻坚“八个一批”就业岗位数据库基础上不断延伸拓展。

微信图片_20220829104256.jpg

工作人员在“一码贵州”智慧商务大数据平台内通过大屏浏览农产品线上下单页面。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数字化平台为乡村文化振兴

营造浓厚氛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运用数字化手段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乡村文化资源传播局限,促进传统民俗数字化传承和传播,加速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在沉睡中“活”起来。

  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贵州有312个村寨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单,数量居全国第一。自2019年起,贵州省民族宗教委共投入500万元启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字化保护平台,计划用6年时间建成数字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完成对贵州镇宁县高荡村、雷山县朗德上下寨、从江县占里村、遵义务川县龙潭村4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数字化保护工作。此外,贵州还完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化记录1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记录30项,收集、采集数字化音视图文资料10000GB以上。

  建立乡村数字博物馆和交互式体验馆,以“互联网+旅游”推动乡村文化传播。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传统村落数字化平台,启动100个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采取先进的网站建设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为堂安村、三团村、营上古寨等村落的传统建筑、古街小巷、古树名木、民风民俗等建档立卡。

  疫情期间,传统村落乡村网络旅游宣传活动参加人数达10万人次。除了浏览代表性的村落风采,也能了解到最新的文化政策、法规。通过手机、电脑、电视、VR等多终端、全平台、全景式的方式,让人仿佛置身于实景,配以文字介绍、精美视频和定位导航,体验贵州乡村原生态的景象。

数字化变革为乡村组织振兴

夯实内生基础

微信图片_20220829104259.jpg

农民在位于贵州省威宁县的贵州江楠育苗中心管理蔬菜苗,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可通过人工智能系统调控。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基层组织建设,让数字化治理成为乡村组织振兴的有力抓手,不断培育乡村内生性发展力量。

  构建乡村振兴云平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依托贵州大数据发展优势,在原扶贫数据基础上逐步转型建立“贵州乡村振兴云”,平台使用对象从省级部门工作人员到驻村干部,打通乡村振兴组织体系。

  乡村振兴云平台汇聚11个行业部门数据,充分发挥教育、卫生健康、应急管理等部门防止返贫预警监测作用。通过不断完善乡村振兴项目库,加强衔接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帮助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信息化、业务管理数据化、预警检测动态化建设,增强政府调度指挥能力,提升乡村振兴系统工作效率。

  赋能基层综合便民服务,促进乡村政务服务高效运转。2016年,贵州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推动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服务平台无缝对接,积极推行网上办理,实现了省网上办事大厅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实体政务大厅和村(居)便民服务点。运用互联网打通基层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为乡村群众办理车管、银行等业务提供“触手可及”的政务服务。

  凝聚乡村“政”能量,构建农村基层党建引领新格局。开发“贵州党建云”,整合中央、省、市和其他各类信息资源,为乡村党员在线提供党费计算、党课教育、组织关系转接等组织服务。通过智慧党建平台展示驻村干部工作动态、工作简报等,促进村民监督和经验交流,也更加规范和及时组织村民开展支部组织生活。

  数字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实现路径,这一切都离不开数字经济在各领域的全方位推动应用。贵州大数据发展“无中生有”,以场景应用为核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融合,在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新三大战略行动引领下,实现了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