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亟待加强监管
来源: 法制日报 编辑: 杨青 时间:2020-01-20 16:05:05
电商平台频现大数据“杀熟”乱象,网络“黑公关”事件愈演愈烈,网络谣言呈现“病毒”变异式传播态势……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新技术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引发诚信缺失问题。
形形色色的失信行为,不仅严重侵蚀互联网文明,而且对网络诚信造成伤害。如何在网络空间构建诚信体系,杜绝网络失信行为,成为互联网领域一项重要课题。
“要加快完善互联网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说,要加强协调联动,夯实诚信基础。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坚决打击和整治网络诚信缺失等扰乱市场秩序行为;互联网企业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管理审核,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各级网络社会组织要扎实推进诚信教育、行业自律等工作,通过行业公约、行业标准、诚信倡议等形式,引导互联网行业规范运营。
大数据杀熟违背诚信经营原则
2019年12月24日,携程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回应携程大数据“杀熟”的质疑时称,“以前携程在价格方面太复杂,给某些客户造成了‘杀熟’假象。”
2019年3月,一篇题为“携程的牌坊塌了”的文章热传网络。文章称有消费者购买一张机票,携程总价为17548元,随后,由于没有选择报销凭证而重选时,携程App显示无票,退回重新搜索机票之后,相同机票的价格变为18987元。相比之下,同一时间海南航空官网相同的票价是16890元。这篇文章直指携程存在大数据“杀熟”嫌疑。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杀熟”现象并非只在旅游平台出现,电商平台、外卖平台、出行平台同样因此备受诟病。
2019年3月,北京消协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报告》显示,44.14%的被调查者经历过购物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37.17%的被调查者认为被打车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16.26%的被调查者有外卖类App或网站大数据“杀熟”经历。
短期来看,大数据“杀熟”或许能给企业赚取更多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却透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不仅背离最基本商业伦理和企业价值,违背诚信经营原则,而且损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杜绝此类现象,不仅需要整个社会营造诚信氛围,还需要互联网企业自律,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对此,政府部门也一直在行动。2019年6月,国家网信办公布《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将大数据“杀熟”纳入规制范围,明确网络运营者不得对个人信息主体价格歧视等;2019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将重罚存在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行为的平台。
可以预见,大数据“杀熟”等乱象将迎来强监管。
网络黑公关严重破坏市场秩序
2019年年初,一则“网易云音乐偷偷删除用户本地文件”的谣言将网易云音乐推上知乎热榜。与此同时,“卸载重装网易云音乐得会员”“网易云音乐已死”等大量针对网易云音乐的恶意攻击内容在网络散播。
2019年7月6日,网易云音乐发布声明称,“近期遭遇大量谣言与恶意攻击,已收集证据,向公安机关报警。”同时,网易云音乐还拿出10万元向网友征集线索,表示要坚决抵制恶意造谣传谣的行为。网易云音乐同时称,“卸载重装网易云音乐得会员”的谣言,是网络黑手对网易云音乐有组织的攻击。
《法制日报》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近年来,网络“黑公关”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仅2019年以来,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美团、拼多多、360等在内的企业,均多次遭遇“黑公关”。
为遏制互联网“黑公关”等违法犯罪活动高发态势,2018年,国家网信办、公安部等部门开展针对网络敲诈、“黑公关”的专项治理行动,立案调查多起“黑公关”案件。
“网络‘黑公关’实质上是通过谣言恶意攻击、搞垮同行,这种不公平竞争行为严重破坏了正常市场秩序,应坚决制止和打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告诉记者。
刘俊海说,治理网络“黑公关”,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竞争者要树立公平竞争观念,通过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赢得尊重。
“‘黑公关’严重破坏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秩序,严重损害了受害方的信誉和相关利益。建议尽快建立包括网信部门、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在内的多个部门联动惩治机制,同时出台打击‘黑公关’的司法解释,依法予以治理。”西北大学法学院教授潘怀平说。
网络谣言如同病毒防不胜防
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呈现“病毒”变异式传播态势,让人猝不及防。
“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国家统计局给出标准:年收入36万元以下均是贫穷户;和艾滋病毒感染者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等行为会感染艾滋病毒……”2019年12月27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公布2019年12月的十大热点谣言榜单,上述几条谣言在列。
网络谣言泛滥成为网络诚信建设的难点。腾讯公司公共事务副总裁陈勇说,网络谣言不仅严重干扰公众的网上活动,而且危害现实社会,成为引发社会动荡、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利因素。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诈骗信息网页浏览量超5000次即可定罪;2015年,网络传谣正式入刑。
2018年8月,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运行,积极开展网络辟谣工作。与此同时,公安部、工信部、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先后组织开展“净网”“剑网”“护苗”等治理行动,网络谣言在整治之列。
2019年1月,国家网信办启动网络生态治理专项行动,对网络谣言等12类负面有害信息进行集中整治。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透露,仅仅一个多月时间,专项行动累计清理涉网络生态问题的有害信息4437万余条。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王四新说,治理网络谣言需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平台主体责任,需从完善规则角度入手,减少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
专家普遍认为,治理网络谣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通过一种手段就可以完成,不仅需要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多管齐下,还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和公众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可喜的是,就在前不久,人民网、新华网等16家网站、平台签署了《共同抵制网络谣言承诺书》,向社会承诺:“主动发现谣言、坚决遏制谣言、有效治理谣言、联动辟除谣言,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指出,加强网络诚信建设,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互联网领域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动构建更加完善的网络诚信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网和技术管网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对违法行为的检测、预警、发现、处置能力。要加强协调联动,夯实诚信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