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盲道”迎来首个“国标”——3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逾千万视障人士将受益
作者: 吴吉 来源: 深圳商报 编辑: 杨青 时间:2020-01-13 10:44:47
钢琴调音师蔡琼卉是一位视障人士。平时,依靠一种能将屏幕上的可读文字转化为语音的“读屏软件”,她能用手机或电脑上网。不过,读屏软件也非万能。地图定位不朗读、“花式”图片验证码等问题,都给她的“网民”生活带来不少麻烦。
2020年3月1日起,我国“互联网盲道”的第一个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互联网内容无障碍可访问性技术要求与测试方法》将正式实施,这是互联网信息无障碍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标准。届时,蔡琼卉的烦恼或将迎刃而解。日前,记者通过“有问”平台组织的线上论坛,采访获悉“国标”出台的台前幕后。
填补空白,首个“国标”对标国际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我国目前有视力残疾人1732万,其中已实名录入全国残疾人人口基础数据库的视力残疾人有400多万。随着互联网普及,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触网”,网络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更是他们实现自立、改善生活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名“90后”,蔡琼卉很喜欢上网。“我们视障人士平时都是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的。现在手机和电脑有比较完善的读屏软件,可以让我们使用。”蔡琼卉坦言,自己的上网体验并非畅通无阻。“手机端和PC端读屏软件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朗读或未命名的标签,甚至有很多功能没有办法使用读屏软件来操作。例如最典型的图片验证码问题,直接导致了大量视障用户无法登录以及进行后续的一系列操作”,蔡琼卉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国内已有超过40家互联网公司专门设立负责企业产品信息无障碍的部门。根据中国残联与阿里巴巴集团在2019年的数据比对,超过100万视力残疾人享受到了阿里巴巴集团提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但是,“国标”的牵头起草人——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常务副院长卜佳俊教授表示,由于相关标准,特别是国家标准的缺失,互联网公司往往各行其道,其产品的无障碍水平参差不齐。
在这种情况下,“国标”应运而生。卜佳俊表示,这个“国标”与全球普遍采用的W3C国际标准同步制定,保持最大限度的兼容。根据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卜佳俊团队还增加了“国际标准”中所没有的“对移动应用的相关技术要求”板块。此外,中国“国标”弥补了国际标准在“互联网盲道”测试方法上的缺失,提升了标准的可实施性。卜佳俊分析说,其最核心的技术是“保证标准中提到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与兼容性四项原则涉及的每项技术要求都能被准确地理解、实现和检测。”
国标落地,还需法律保驾护航
在制定“国标”的过程中,卜佳俊带领团队,特别关注移动端网页显示、APP交互技术、HTML5等互联网新技术给信息无障碍建设带来的新问题。通过向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国际标准化组织、用户代表(特别是视障人士代表)与技术专家的多轮意见征集与长时间的技术论证,他们最终完成了标准的研制工作。
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炜表示,国家标准出台后,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推动无障碍建设,为政府网站/APP率先开展示范提供了准绳,另一方面,有利于主管单位开展管理工作,为检测、监督与反馈提供了技术规范。据悉,视障人士在使用遵循“国标”的互联网产品时,无需购买其他的辅助设备或额外购买服务,不会产生额外费用。而且,信息无障碍建设获益的将不仅仅是盲人等特殊人群,还将服务于老年人等其他身体机能存在差异的群体。
不过,国家标准的实施“非强制”,专家建议,“国标”的落地还需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卜佳俊表示,大量国内外实践证明,实行“国家法规+方针政策+技术标准”的运作模式,是推动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最有效举措。
清除障碍,人工智能将成利器
“国标”出台,只是信息无障碍建设道路上的一小步。事实上,要想让视障人士体验到真正的“无障碍”,还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目前,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被寄予厚望。
“视障人士上网仍面临较多技术难题。”作为深耕这一领域12年的人工智能科学家,卜佳俊举了三个例子:第一,互联网内容如何被视障人士感知和理解,即需要各种类型的多媒体信息都能通过听觉通道被视障人士获取,如将图片内容念出来给盲人听等。第二,互联网内容如何在听觉通道有效融合和传输,即原有听觉通道信息和其他通道转换过来的信息准确、同步传输给视障人士,如无障碍电影(盲人“看”电影)需要在播放电影原声的同时播放旁白(视频信息的解释和说明语音),且两路声音不能产生混淆。第三,互联网内容如何与视障人士有效交互,即如何在视觉信息通道缺失的情况下让视障人士完成信息交互,如视障人士通过语音对答实现在线购物等。“迄今为止,以上需求都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仍需要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卜佳俊说。
于智是卜佳俊团队培养出的第一位专攻“信息无障碍”方向的博士。“现有的技术只是根据计算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体系,实现简单的各通道信息转换,并没有对所处理的信息内容进行很好的理解与分析。”于智认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从视觉、听觉、体感等多方位,解决“难以被感知”的问题,从而帮助视障人士高效、精准地参与互联网生活。“根据观察,能否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也事关这个群体的生活质量。如今可穿戴设备层出不穷,移动终端的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加强,未来我们能更好地帮助视障人士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于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