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司司长胡燕: 务实推进产业科技创新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杨青 时间:2020-01-07 11:13:17
2019年,科技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落实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完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夯实技术基础支撑能力、提升制造业和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有力支撑了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2019年重要工作进展
(一)制造业创新中心固本强身。
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瞄准制造业重点领域,新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农机装备、智能网联汽车、先进功能材料等4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根据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考核评估办法,对9家已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考核评估,强化了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全过程闭环管理。针对考核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有关省市工信主管部门督促创新中心限时整改,敦促部分股东单位兑现支持承诺、优化市场化运营体制、加快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自身造血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跟踪创新中心建设,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并给予有效指导,鼓励其积极争取享受国家鼓励类的创新政策,强化“技术﹢资本”的模式建设,扩大经营性服务收入,探索建立合作开放的投融资机制,形成“自我造血”能力。
(二)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积极推动人工智能重点任务揭榜挂帅和创建先导区工作。在人工智能重点任务揭榜挂帅工作中,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通过网络筛选、专家评议、实地核查、赛道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1248家申报单位项目进行了评估,遴选出137家揭榜单位和66家潜力单位,瞄准揭榜任务开展攻关,推动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平台和服务落地。强化部省联动,探索形成有利于先进技术研发、关键平台建设、高端人才聚集的新机制,加快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和服务产业化,在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标准规范、安全伦理等方面建立全球竞争新优势。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支持上海利用人工智能全球高地建设基础,选择技术、产业、应用和人才资源相对集中的浦东新区,开辟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后续支持深圳、山东等地结合区域优势创建先导区,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探索新模式新经验。
(三)车联网先导区创新实践扎实推进。
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车联网产业发展专委会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协同联动,与交通运输部联合认定上海临港、江苏泰兴、湖北襄阳等3个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与自然资源部、北京市共同开展车联网和自动驾驶地图应用试点。初步形成了标准统一、结果互认、数据共享的发展格局。支持江苏(无锡)、天津(西青)等地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组织汽车、通信、电子、交通、公安等行业的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协作,完善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强化相关领域标准之间的协同配合。以标准为纽带,推动产业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为车联网的规模应用积累经验。
(四)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标准引领。
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全年批准发布了5G、车联网、超高清视频、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行业标准1461项,开展了762项重点专项标准制修订工作,遴选103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针对农业机械、轻工家电、纺织服装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消费者关注热点领域,深入开展国际先进标准对标达标,提升我国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的一致性水平。围绕标准化工作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开展112项行业标准外文版编制工作。积极推动5G-V2X等国际标准的制定,支持《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版权管理安全要求》等135项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项目,其中,《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安全需求和框架》等86项已成为国际标准,全行业的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0%。
(五)产业技术基础加速夯实。
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布局,组织编制《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报告》,面向2000余家试点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培育,累计培训4000余人次。推动工业互联网企业知识产权布局,支持汽车等重点行业标准必要专利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科技成果转化“卡脖子”问题研究及专业人才培育,提升制造业关键领域知识产权转化能力。建立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以制度创新加速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构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体系,累计遴选62家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招标30余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引导平台服务模式创新,由单一的合格评定向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转变。梳理优势产业关键点,选择智能制造、机器人等方向率先开展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以地方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企业为主体聚合创新资源,强化创新成果产业全链条资源配置和服务,促进技术产品产业化。认定30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领域进行布局。产生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解决了一批支撑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部重点实验室全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国家级奖励16项、省部级奖43项,培养高端人才44人。
(六)制造业质量品牌能力持续提升。
促进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的实施意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指导协会开展质量标杆活动,遴选46项典型经验,在1000余家企业推广。深入推进品牌培育及区域品牌建设,开展品牌培育行业标准贯标,累计举办宣贯活动40余次,3000余家企业参与贯标工作。推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举办3场经验交流活动,总结推广18个经典案例。开展质量提升工艺优化行动和共性质量问题攻关行动,推动现代质量工程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启动制造成熟度管理方法应用试点。推进质量品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5个公共服务平台,为4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在线诊断、在线培训、能力测评、检验检测等质量提升服务。遴选认定5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创新能力。
2020年工作安排
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的紧迫要求,2020年,科技司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四中全会关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要求,按照部党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立足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全局,从以下四个方面,务实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业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新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深入开展“新形势下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路径研究”等部重大课题研究,为构建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思路和建议。部署产业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暨中长期规划战略研究,应对国际竞争新形势,研判科技发展新趋势,把脉科技前沿,深耕产业技术,提出解决方案。在现有基础上再遴选和培育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对已建成创新中心的考核评估和动态管理,对技术溢出模式好、公共服务水平高的创新中心加大支持力度。加大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力度,促进5G与车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车联网规模应用。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深入推进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形成标杆和规模效应。
二是强化标准引领,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标准化体系。
以高质量标准体系供给为主线,将标准制定与实施作为政府部门的技术性管理措施,加快推进标准的市场化、实用化、国际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着力构建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标准化体系。2020年,计划制定重点和基础公益类标准800余项,支持企事业单位承担国际标准制定100余项,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90%,在10个以上的领域推进重点标准实施。扎实做好5G、超高清视频、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基础、人工智能和质量提升等重点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三是夯实产业基础,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加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聚焦产业短板领域、新兴技术领域及国计民生领域,提升平台在试验检测、标准验证、分析诊断、中试熟化、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综合支撑服务能力。推进部属高校及科研单位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加强试点经验普及推广,进一步优化科研布局、扩大科研自主权、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中心建设,促进创新成果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落地转化。深入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制造业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和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聚焦短板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探索专利集中审查机制。通过制造业知识产权大课堂,激发和提升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在重点领域继续认定一批部重点实验室,发挥好基础支撑作用。
四是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能力提升。
推广现代质量工程技术,开展集成电路、机械装备可靠性提升专项工程。聚焦原材料和消费品领域,开展工业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发布机制和采信机制。推广先进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推动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机制。加强质量共性技术攻关与相关标准对接合作,提升供应链整体质量和水平。支持相关高校开发质量“十四五”系列教材,总结近年来质量提升工作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培育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推动建设一批区域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继续认定一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充分发挥示范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