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如何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
作者: 马惠娣 董鸿扬 吴肃然 玉盏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辑: 陈骏佼 时间:2019-10-30 12:52:50
参观者在重庆举办的2019“智博会”上体验AI画像技术。罗星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湖北武汉,八旬老人用上了物联网技术,让子女实现了远程24小时看护。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在安徽合肥举行,吸引市民前来体验高科技产品。陈彬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马惠娣 郭红松绘
董鸿扬 郭红松绘
吴肃然 郭红松绘
玉盏 郭红松绘
5G进入商用时代,人工智能飞速发展,区块链走进大众视野……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黑科技”密不可分。科技如何影响着生活方式的变迁?未来的科技突破将怎样造福人类?相关政策措施如何促使科技之“快”与生活之“美”相统一?光明智库特邀专家为您解读。
本期嘉宾
中国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休闲研究中心主任马惠娣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董鸿扬
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吴肃然
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城市服务副总经理玉盏
1.生活方式变迁显著提速
光明智库:“以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共创人类发展的美好未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10月26日向2019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致贺信中的殷切嘱托。在您看来,科技发展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方式?
吴肃然: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例子不胜枚举。近年来电子政务的普及,使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提高很多,节省了人民群众的时间和精力;ETC(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的广泛安装,也显著提高了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通行效率,让司机和乘客出行更加舒心;电信行业出台的流量提速降费、携号转网等新规,打破了原来的制度壁垒,让用户更加省钱省心,也在客观上为5G技术商用进一步扫清了障碍。
近几十年来,科技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推进了生活方式的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时,一部热播的电视剧就能吸引全国人民连续多日在晚上同一时间都坐在电视机前,这一场面如今已不多见。回望2G时代,人们的手机娱乐仅限于“贪吃蛇”等寥寥无几的单机游戏,这与5G时代的手机娱乐种类差了极大的数量级。二是促进了生活方式的精细化与个性化。随着高科技持续融入日常,人们的休闲方式也越来越讲究。以乒乓球为例,以前的乒乓爱好者切磋的主要是球技,今天则会在比拼技艺的同时切磋“器材”。现在一副小小球拍的设计蕴含了许多高科技,一些公司还在研制人类对战机器人。不难想象,在科技助力下这项运动有望跳出传统模式。三是加速了生活方式的变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类的生活方式是缓慢发展的,但科技进步促使其变迁显著提速。例如,在以前的百年时段中,很多剧目、游艺的内容与形式变化不大,而如今迪士尼乐园的游乐项目不可能有那么长久的生命力,更新换代极快。
玉盏:首先,数字经济以创新力量推动社会效率的提升,以电商为起点,将技术应用于民众生活和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整体增强了社会效率,我们的生活一直在加速。其次,科技为增强民生服务的便利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路径。例如,区块链技术开始应用于民生服务领域,在长三角地区,区块链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的特性,解决了长三角地区地铁的跨区域交通结算问题。再次,新科技降低了各种门槛,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让人们越来越平等。比如以前很多小微企业因银行很难判断其信用等级而无法获得贷款,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带来的风险控制能力让这部分企业也能轻松贷款,享受普惠金融服务。最后,高新科技还有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由于近8年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以资金网络、商业信息网络、物流网络为代表的三大基础服务的普及程度上,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
2.科技创新融入民生改善
光明智库:建设科技强国,哪些政策可以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科技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惠娣:科技创新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其中绿色科技对民生作出的贡献尤为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例如,城市美化改造工程还原了许多文化遗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突出了城市的人文个性和历史厚重感,增强了群众的文化自信。还有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大到图书馆、博物馆,小到园林绿地、公共洗手间等,城市的宜居性、审美性、人文性得到了很大提升。这表明,政府管理者、规划者正用“生活美学”的理念营造社区与城市布局。
在精神生活层面,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生活”日趋复兴,诸如茗茶、花道、琴瑟、汉服、美食、家装等逐渐走进普通百姓家;甚至“家训”“家教”“家学”等,也对人的心性、知性、德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既得益于以人为本的国家治国理念,也得益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降低了人们接触这些领域的门槛,使这些“美德、至善”直击人的内心,陶冶人的情操,塑造富足而美好的精神世界。
董鸿扬: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以科技改善民生方面成就巨大。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电商扶贫的创举。我在黑龙江省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讷河调研时发现,讷河市探索以“户店”模式开展电商扶贫,效果显著。通过“一户一码一店铺”的方式,每个贫困户都设立独立的网上店铺,建立户店二维码系统,由网店统一接单,以微信或支付宝为平台理货、配送、支付、结算,让贫困户直接受益,基本实现对贫困户扶贫的全覆盖。网店要为各乡镇设立扶贫乡产品区,促进特色农产品销售。二是解决新技术发展造成的结构性失业问题。电子商务发展导致一些实体店关闭,不少零售人员失业。但是经过培训,这些员工又能获得新的就业岗位。
3.高科技“双刃剑”效应不容忽视
光明智库:有人认为,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让我们成为被电子设备捆绑的一代。人们在拥抱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时,对其“双刃剑”效应都怀有一定程度的担忧。请问各级政府、科技企业、教育界等应当如何应对?
马惠娣:移动设备与互联网是当今与人们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科技产品之一,在这个人手一机的时代,许多人沉浸于网络之中,泡沫剧、游戏、“微聊”等方式把个人的时间撕裂成碎片,在深陷“时间荒”的同时,得到的却是喧嚣、焦虑、匆忙。
与此同时,高新科技将劳动者从繁重的劳作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看到了生产方式变革必然深刻地影响生活方式,指出要创造更多的自由时间,达到劳动与休闲融为一体的境界,以全面发展人的兴趣、情感、品格与素质,这是科技进步的真正意义与价值。如何利用时间,如何选择有价值的休闲生活是这个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
几十年前,经济学家于光远就对“生活美学”提出过具体想法,他认为现代人应该具有很高的文化素养,讲科学、讲道德、讲礼貌、讲美、讲卫生、讲享受、讲发展和表现自己的才能与个性。“增强生活中美的文化要素,一是增加和提高客体中美的要素;一是提高接受美的主体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今天,尽管科技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人们也不能被“消费主义”“低级趣味”所“奴役”。
董鸿扬:技术是把“双刃剑”。网络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等虽然能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仍不能替代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人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具有结群性或社会性。尽管人们可以在家看电视,但仍需要到电影院去,并非只看电影,而是为了与其他人在一起哭、一起笑。尽管在家中人们可以利用电脑终端购物、工作,但他们仍需要亲自到商场、办公室,以缓解只与机器接触引发的孤独与冷漠。
针对上述情况,各级政府、科技企业、教育界应从两方面入手,克服新技术带来的弊端。加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审美教育,构筑精神家园,从而使生活更美好。
4.新技术引领,缔造美好未来
光明智库:未来,新科技对美好生活的构建还能在哪些领域发力?我们应该为此做好哪些准备,让新技术在带来“好”的基础上营造“美”?
吴肃然:科技带来了当下的美好生活,还改变着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想象。我认为生物医疗事业与美好生活的联结最紧密,比单纯制造“享受”的新科技更值得投入。
至于如何在“好”的基础上营造“美”,我的理解是,“好”与“美”都是一种正面状态,新技术能制造“好”毋庸置疑,但“美”却离不开人的认定,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与感知是不同的。科技制造“好”的能力飞速提高,就会把“美”变得越来越短暂、廉价,由此会给微观的个体心理和宏观的社会治理带来棘手的难题。从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角度看,建构一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发展互动关系的新话语,或许是必要的理论准备。
玉盏: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北京青年报联合互联网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1.9%的青年在网上拥有至少两个与工作完全不同的身份,且很多年轻人在用这些身份做公益、行善事。这意味着,科技的确能在“好”的基础上营造“美”。近日,联合国把“地球卫士”荣誉颁给了支付宝蚂蚁森林。蚂蚁森林通过数字技术有力地降低了公众参与低碳生活的门槛,带动5亿人在中国荒漠化地区种植了1.22亿棵树木。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安诺生表示,“用科技把人和环境连接起来,让每个个体都能参与到保护地球的行动中,这将产生巨大影响”。
此外,同样可预见的是,随着5G技术的规模化普及和各种传感器数量、使用场景的激增,我们将迎来万物互联的时代,手机将不再是人机交互的唯一介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将直接相连。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生活方式、供应链等都将面临颠覆性的革新。对此,应开始着手做技术伦理方面的研究,确保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真正为人类的福祉服务。此外,万物互联的背后,是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需要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我们相信,科技会在未来带来更多的便利,为世界带来更多微小而美好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