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一核两环” 构建新技术策源地
来源: 贵州日报 编辑: 陈骏佼 时间:2019-09-27 11:25:15
“一核两环”的创新研发格局,是原动力,可以熟化大数据技术,驱动共性技术进步和辐射带动,提升大数据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013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位于贵州大学的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就是其中的“一核”,负责开展大数据技术基础研究,为大数据核心业态服务。
该实验室云集了研究密码学与数据安全的专家彭长根;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梅宏;长江学者、杰青、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实验室主任杨义先。如今贵州省又引进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建峰担纲贵州大学副校长,意在加快实验室进入大数据研究领域国家第一梯队。
近年来,该实验室在公共大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块数据与区域治理等3个研究方向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30余项,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省科技厅拨出3000万元经费,针对这3个研究方向,与贵州大学联合发布了大数据领域技术榜单,对实验室3个研究方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彭长根说,省外团队和本土团队高度融合,结合贵州需求,取得了国家安全大数据靶场系统、云上贵州安全保障、智慧法院、宣传文化云等服务国家及地方的一系列成果。
贵州省信息与计算科学实验室、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智能医学影像分析与精准诊断重点实验室等6家行业重点实验室是“第一环”,负责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熟化。贵州省安防视频图像处理中心、贵州省移动通信信令数据应用中心等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第二环”,开展大数据应用技术产业化,并向电子信息、“互联网+”各行业辐射。
2016年,国家9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贵州省射电天文数据处理重点实验室根据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共同签署的“FAST早期科学数据中心”、“天文研究与教育中心”合作共建框架协议,自主研发脉冲星分布式超算软硬件系统、脉冲星候选体识别和筛选算法,实现差异化传输下的多源异构海量数据高效存储、交换、分发,可为FAST海量数据管理能力、数据综合分析与应用提供重要保障。
自FAST试运行以来,实验室已协助国家天文台发现了90余个脉冲星候选体,证实新发现60余颗脉冲星,其中包含了FAST发现的首个毫秒脉冲星。
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贵州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谢晓尧说,重大基础研究装备落户贵州,有助于帮助国内外科学家通过数据中心的计算资源和数据资源获得诺贝尔奖级发现;有助于贵州培养、吸引和聚集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科研型和应用型人才;有助于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与此同时,省科技厅正在布局建设大数据创新中心,即贵州省大数据联盟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展示平台,建成后由大数据联盟组建团队进行专业化运营。
该平台包括政府服务端、企业服务端、金融机构端。政府服务端可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宏观管理、精准服务、精准招商3方面支撑。企业服务端可为企业提供“购物车”式的一站式服务,解决企业发展中资金、政策、技术转移转化、产学研合作等实际问题。金融机构端可向金融机构推送有融资需求的高科技成长企业,提供投贷支撑信息服务,实现供需双方精准匹配,降低机构获客成本,拓展业务场景。
贵州省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刘波说道:“联盟得到了优惠政策和资金的辅助支持、技术支撑,目前已吸引120家大数据企业加入其中。通过联盟,我们可以有效整合各方的优势力量和资源,架构‘项目+平台+转化+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一言以蔽之,联盟要成为我省服务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支撑平台、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