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避智慧医疗风险亟须法律支持
作者: 于紫月 来源: 科技日报 编辑: 陈骏佼 时间:2019-07-15 11:43:53
“智慧医疗是未来医疗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会引发一些问题,如穿戴设备采集的数据应该归患者、采集公司还是医院所有?后期医用数据如何交换、合作或转让?患者隐私保护如何落实?”7月12日,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研究中心启动仪式暨智慧医疗研讨会召开,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在会上表示,智慧医疗在政策优化和法律改革方面仍需加强。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术机器人、可穿戴设备、远程会诊和手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尤其是在5G高速低延迟、万物联网的加持下,各地智慧医院、智慧区域医联体、智慧专科医联体的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清华大学自2016年成立精准医学研究院后,如今又启动六大医工结合研究中心,分别为临床大数据中心、数字医疗与医疗机器人中心、人工心肺中心、智慧健康中心、医学转化影像中心、可穿戴/可植入医疗设备中心,皆涉及智慧医疗的重点发展领域。相信不久的将来,医疗服务能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脏内科主任张萍表示,可穿戴式设备在全世界智慧医疗领域中已经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把小巧的可植入设备植入人体,可监控约三年零六个月心跳的状态,将来可穿戴式设备还会在肺功能、脑功能以及机体代谢功能等的长时监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可以想见,未来众多智慧医疗设备会采集到大量事关患者隐私信息、病情发展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监管问题却没有详细的条例可循。“目前只有《民法总则》第127条提出,‘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具体如何保护数据,并没有详细说明。”申卫星指出,更严重的是产品责任问题。过去机器都属于工具,工具造成的损害责任一定是产品设计者、制造者来承担,但如果工具经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成为自主型产品后造成损害,这到底是谁的责任?依旧是产品的责任还是智能主体的责任?这些疑问都会引发法律的变革。
如何规避智慧医疗提供便捷、高质服务的同时所带来的潜在风险?申卫星建议,在民法典里应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隐私保护,明确数据性质和权属,构建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此外,对未来AI产品责任风险还应建立起合理的分担机制,如责任保险等。
“技术越进步,数据的规模和应用范围越广,仅仅一个部门或机构也许无法承担得起背后的风险,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承担。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是块‘硬骨头’,但也是辅助相关法规、推动智慧医疗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申卫星说。
“很多医学的问题要靠法学家解决,包括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基因编辑、器官移植等等。不解决的话,这些先进的技术很难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双刃剑的科技也会显示出破坏效应。”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精准医学研究院院长、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表示。(记者 于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