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CT到DAT 数字智能引领未来
作者: 唐怀坤 来源: 人民邮电报 编辑: 陈骏佼 时间:2019-01-24 11:25:46
全球正在迈入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经济叠加发展的阶段,专用人工智能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工业自动化、数字经济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而数字经济、工业经济在人工智能的反哺推动下也会加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相关技术进一步提升数字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前构筑基于数字经济的人工智能经济优势。展望未来五年DAT(数字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十大趋势不容忽视。
趋势一:工业数字孪生将成为两化融合走向三化融合的基础
在全球“工业4.0”大环境下,工业化呈现出从两化融合向三化融合的趋势,从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向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演进,“三化”分别代表工业经济、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三大阶段,三大阶段在我国工业领域融合交替发展。
数字孪生最先在精密制造领域得以使用,尤其是在复杂精密系统的工业设计领域,用于产品设计仿真和模拟制造,传统的两化融合是推进我国计算机技术、软件系统、管理流程化在传统工厂的应用,实际上还没有触及将工厂车间、业务、产品、内外价值链、外部供应链融为一体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字孪生工厂系统,如果要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工厂的制造活动将全部生产活动纳入数字化范畴,从客户订单、研发设计、材料采购供应、生产制造流水线、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全部打通,形成系统自动运行,车间的工业机器人在流水线自动作业,再结合工业互联网,客户订单全程进度状态可视化,实现零库存,成本达到最优模式。未来,人工智能将加速我国两化融合向三化融合迈进,并将加速我国工业化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
趋势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从“2维”走向“6维”
当前,全国已有500多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或试点工作,但是大部分是“2维”的实施架构:第1维是“数据”,第2维是“人”,即通过政务信息化、数据集成、采集测量终端打通,实现便民服务,提高政务效率。
智慧城市的长期演进是基于时空、数据、人的6维的架构,智慧城市未来将空间规划与信息系统规划相结合,实现包含智慧城市规划的多规合一,面向人工智能的3层空间规划:地下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空间;地上人的居住、办公、生活、休闲、绿地空间;城市上空的城市空气环境、风道与无人机空间。
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也不仅仅只是一个“底层感知+中层数据交互+上层应用”的3层空框架,它是面向人工智能普及应用的6维的长期演进。面向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面向人工智能的城市顶层规划,还要有清晰的演进步骤、演进路径和不断矫正的机制,如借助BIM、GIS、CIM、物联网等工具,数字孪生城市将提上日程,而数字孪生城市也是无人驾驶的基础数据。
趋势三:物理世界与物联网融合推动“物网合一”
“物网合一”是物联网的升级版,物联网是实现物品的连接,“网”是“物”的附加件。未来5~10年,物与网将融为一体,“物”既是网络的终端(地址标识,物联网范畴),也是提供连接的通道(移动通信天线、宽带接口,移动通信范畴)。
“物网合一”概念是指随着物联网、宽带、自动化、智能化的推进,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共设施、交通工具等所有固定或移动的物品,越来越多地呈现现实世界的“物体”与数字世界的“网络”融为一体的趋势。以楼宇的网络覆盖为例,当前将智能化、室内分布和微站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实施,可以总体节省建设成本20%以上。同样,中国部分城市正在推动智慧灯杆建设,也是在基础设施上考虑“物网合一”。
在“物网融合”趋势下,带宽速度与两个因素成正比,一是基站与基站的间距,二是建筑物的密度。随着5G的商业化,无线接入站点的间距越来越小,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未来所有建筑部件都需要与网络设施三同步: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而当前是以建筑施工完工后的综合布线形式解决,未来则是在制造阶段就已经在商品、物品内部部署网络。
未来,随着工业化建筑、装配式建筑、智能家居、智慧基础设施装备的发展,建筑、家电设备、电气装备、公共设施等有源和无源器件除了有网络接口,还应该有天线功能,比如门窗、电梯、桌椅、灯具、空调等,以及所有的移动终端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数字世界依存于物理世界,物理世界通过数字世界更加高效、舒适。
趋势四:互联网基础设施容灾规划和建设将更加重要
2018年11月24日,位于首尔的韩国电信公司(KT)阿岘分公司突发大火,银行支付系统瘫痪、电子商务活动瘫痪、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瘫痪。可以预见,未来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是数字化的,基于信息系统的,这种机房级的突发事件给整个城市乃至国家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依赖就如同城市生活对水、电的依赖一样。
未来5年,互联网的灾备能力提升将聚焦在:单机故障、在线热备、毫秒级切换;单机房故障、秒级别切换;单出口故障、十秒级别切换;单城市故障、分钟级别切换。灾备能力将成为数据服务供应商的基础能力。
趋势五:IPv6将会持续大规模推进
当前,我国IPv6的普及率还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5年,大量的中小企业将成为使用IPv6网络的主力军,以云计算的商业化进展为契机,业界应引导新增的中小型云计算企业用户使用基于IPv6的云服务,业务稳定性、可靠性更高。
趋势六:5G建设和运维模式将有较大变化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抢占5G的先发优势。从网络发展史来看,走过了人工交换、程控交换、智能网(IN)、软交换、SDN/NV/云、自组织网络这样一条路径。根据我国的规划,2019年5G将实现试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业界普遍认为,5G乃至2023年后可能提出的6G无论是在投资模式、运营模式还是维护模式上都会发生较大变化。
上文提到的“物网合一”的总体趋势为未来的5G基站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实现方式,未来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居民楼、商务楼、交通工具等都将成为5G的天线、触角,运营商在城市5G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建设投资、运营还是维护都将更加依赖物网融合,而且通过这种物网融合,电信运营商和物权拥有方可以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为界面,将私有产权部分网络覆盖建设成本和收益让渡给私有产权拥有方,逐渐实现整个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经济基础设施通信网络的普遍服务模式。
趋势七:技术和立法双轮驱动,促进大数据健康发展
“一切业务数据化、一切数据业务化”,当生产、生活、物流活动基于数字化、互联网之后,数据就代表着业务和资产,如果说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那么信息(数据)的本质就是互通,大数据的交易不是目的,推动大数据的立法进程、数据充分流动、数据充分利用才是根本。
中国是互联网大国,网民规模达7.5亿,网站有500多万家,每天都在产生巨大数据,其中不乏自然人数据、法人数据以及国家数据,如何通过技术创新促进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价值最大化?对结构化数据采用立法手段促进流动产生价值,非结构化数据采用数据标签和人工智能方式促进价值最大化。在这些数据的流动、交易、安全应用等问题上,急需国家层面立法规范和保障。
大数据的发展仍存在法律保障的瓶颈,如何对数据确权,对数据的产生、流转、交易、保护等进行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已迫在眉睫。未来5年,技术驱动和立法驱动两者将同时发力,相得益彰。
趋势八:工业互联网将打造智能制造的中国样本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互联网不仅要实现全球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以及硬件之间的互通,更应该实现信息的互通。
从技术上看,实现网络的互通相对容易实现,而信息的互通更难,这需要解析每一条信息。未来5年,工业互联网将在消费者、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物流商、电商、零售商之间建立工业互联网的设备互联与信息互联的协议和机制,这需要产业链、技术、法制、信息安全等多方共同推动。
趋势九:网络AI化将推动通信网络转型升级
通信网络的发展在过去200年里贯穿了工业经济、数字经济,最终来到了人工智能经济的节点。在各类网络中,通信网络的数字化程度最高,它是整个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如果说电话网络的步进制代替了人工交换,是工业时代自动化技术取代电话接线员,那么从电子交换到程控交换则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技术代替了工业时代的模拟技术。
未来,网络规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等领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网络AI的发展将在通信网络全业务链的人力密集领域展开,在网络规划、网络管理、流量调度、网络维护、电话客服等领域实现渐进式突破。
可以预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流量不限量的大势所趋,运营商管道的价值将持续贬值,而5G建设成本、传统网络的维护成本则日益上升,因而依靠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的应用降低网络复杂度、提升网络弹性、降低维护工作量、降低电费和人工费等运营成本将是未来5年运营商的必然选择。
趋势十:人工智能具备技术和社会双重属性
人工智能的立法,比如人工智能代理律师、人工智能医生、无人驾驶的“AI司机”,其行为的法律主体地位是怎样的?其实施的行为责任方是谁?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必须从立法角度考虑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诞生了更多之前没有过的法律主体行为,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智能助理的行为需要由立法加以确定,为借助人工智能促进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在这方面,欧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于2016年率先提出人工智能立法动议,2017年欧盟议会通过了人工智能立法决议,中国立法机构未来5年很有可能将人工智能立法提上日程。(记者 唐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