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数博会官网

互联网让文物“活起来”

作者: 韩维正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刘茜  时间:2019-01-07 10:50:31  

  如今,各个传统领域凭借着“+互联网”或被“互联网+”,纷纷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博物馆也不例外。一直以来,“如何让年轻人对文物感兴趣”,是困扰着全世界博物馆的难题。如今,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曾经看上去严肃沉闷的“国宝”,正变得越来越有趣;博物馆里的文物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互联网助文物“复活”

  2018年9月2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了巴西国家博物馆。这幢有着200年历史的古建筑,连同近2000万件文物,一夜之间都变成了废墟。

  然而,在大火过去3个月后,谷歌的艺术文化团队却正在试图让这些文物“复活”。如今,在“谷歌街景”中,用户可以通过鼠标或手指的移动来全方位地游览博物馆,也可以放大或缩小文物展品,阅读详细的文字解说,如同身临其境。

  这都得益于2016年谷歌同巴西文化部开展的数字化博物馆合作,更具体的说,是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与相关技术的进步,如高分辨率摄影、3D(三维)激光扫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数字化博物馆,不仅为游客引入了全新体验,还在人类遭此文化劫难时,帮助人们保护了世界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这一方面,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如今全国大多数博物馆基本实现了互联网全覆盖,并正努力通过互联网、AR、VR等各种新传播渠道讲好文物故事,丰富用户体验,不断拉近文物与人们的距离。日前,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在展厅中设置了数字大屏对重点作品进行高清展示,使观众尽览巨型手卷和立轴的全貌和细节,弥补了其参观效果的局限;针对重要的藏品辨析问题,特设学术探讨和解读专栏,以可视化、可互动的形式将书画辨析研究的过程进行了完整的展示……这些都是数字人文研究手段与博物馆结合的大胆尝试。

  博物馆文创成爆款

  在刚过去的2018年12月,许多中国女性的朋友圈都被故宫文创推出的六色口红刷了屏。每只口红的外壳上装饰着皇家刺绣、古董家具和仙鹤等图案,其灵感就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展出的文物。故宫口红上线仅4天,买家就将10万多只口红抢购一空。这让故宫不再仅仅是历史厚重的博物馆,更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时髦品牌。

  事实上,这早已不是故宫的文创产品第一次成为“网红”和“爆款”。自2013年起,故宫文创和故宫淘宝就不断开发各类“爆款”文化创意周边产品,如“奉旨旅行”行李牌、“朕就是这样汉子”折扇、朝珠式耳机等,一次次地抓住了年轻人追求独特与个性的心理,每每推出的文创产品均大受欢迎。故宫文创也成为年轻人口中响当当的文创品牌。

  2016年5月11日,文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推动了博物馆文创的进一步发展。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符合自己文化调性、具有自身展品亮点的文化周边产品。比如陕西博物馆“唐妞”公仔、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养生枕系列产品、苏州博物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等都深受消费者青睐。2018北京国际文创产品交易会上,首都博物馆为传承清宫技艺之美,开发出“文具系列”、“家居生活系列”和“旅行系列”三个主题的现代衍生品,让人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这些清宫美物所围绕。

  此外,国际著名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也开始登陆中国。2018年7月1日,大英博物馆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中国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千里之外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这不仅丰富了中国消费者的选择,同时也为国内博物馆做好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思路。

  挖掘文物背后故事

  “文博热”的持续升温,在影视领域也相当明显。2016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一个聚集“90后”的弹幕视频网站上成为“网红”,并且在豆瓣网上的评分超过了时下大热剧集。2017年,央视打造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横空出世,成为现象级综艺,多家博物馆参观人数直线上升。2018年,抖音联合国内七大博物馆制作的《第一届文物戏精大会》H5在朋友圈疯狂刷屏。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简单标注文物的长度、宽度、年代是枯燥无味的,人们真正想知道的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这件文物背后发生过的故事。《国家宝藏》正是抓住了观众的这一需求,把古板的文物,变成了感人涕下的光影故事。

  在挖掘故事时,人们既要回到过去,又要立足当下。时代正无比呼唤“工匠精神”,而这正好在文物修复师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当文物和文物工作综合的故事与时代精神找到了契合点,就必然能够得到人们的喜爱。

  在信息爆炸、各种娱乐技术高度丰富的时代,博物馆之所以能重新“闯”进人们的视线,互联网作为全新的传播手段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相关从业者挖掘出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也正是互联网能让文物“活起来”的秘密所在。(记者 韩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