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导演”文旅大戏——各地国庆中秋长假期间打造科技+文化盛宴
作者: 俞慧友 陈曦 颉满斌 杨仑 张蕴 王禹涵 张毅力 雍黎 来源: 科技日报 编辑: 张薇 时间:2025-10-09 16:15:57
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期间,北京王府井艺云数字艺术中心,人头攒动。
一面大屏幕前,游客正用手指触屏,划动屏幕上的青铜器,360度无死角品鉴着上面的纹案细节。另一面屏幕前,一个孩子用手指画出一个五角星。不一会儿,系统就匹配出了与之相应的青铜器文物。在这里,大人赏得尽兴,孩子玩得开心。
长假期间,全国各地变着法儿让科技为地方文旅“代言”。经由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裸眼3D等数字技术精深加工,传统文化的新玩法、新场景、新业态不断迭代,文旅正在变得更加活色生香。
街头巷尾掀起消费新热点
“我们着力打造文化、科技、消费、互动、娱乐五位一体的互动消费新空间。”北京王府井艺云数字艺术中心运营经理高有弘介绍,开业一年,中心接待游客和观众已达20万人次。
在吉林省长春市,一辆既复古又科技范满满的列车,在闹市街区往返“压马路”,连接起这有山、桂林路等城市地标。列车内,茶室、咖啡厅、演艺应有尽有。据介绍,这辆全国首列氢能文旅有轨列车“氢春号”,开创了“绿色化+低成本+文化IP”模式。
津沽大地的夜晚绚丽多姿。在海河两岸的建筑楼体上,漕运码头的繁忙景象、中欧班列的飞驰画面、《千里江山图》的诗画意境在光影流转中次第展开。
赏心悦目的光影秀,离不开驻扎于天津市光环境智慧管控中心的城市级灯光总控平台的支撑。“灯光热”点燃当地夜经济,形成“光影+消费”融合的新样板。数据显示,国庆中秋长假,天津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80%,假期首日同比增长35%。
在重庆两江交汇处,数千架无人机以天为幕,以光为笔,连续7天呈现兼具科技感与人文温度的视觉盛宴。
无人机的璀璨灯光不仅点亮了重庆的夜空,更点燃了这座城市的夜间消费热情。数据显示,仅10月5日无人机表演周边区域,单日游客就超10万人次。
院馆场所构建科普新模式
只需将镜头对准文物,屏幕上即可闪现三维动态解说……在甘肃省博物馆,AI拍学机拍哪讲哪,引得游客啧啧称赞。
这项“数字甘博”管理服务平台中的AR导览功能,不久前刚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案例。“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沉睡千年的文物正以鲜活方式讲述历史。”甘肃电信中电万维公司产品经理王茜钰说。
28米高的莫比乌斯环贯穿四层楼,机械飞鱼在空中游弋,机器人钢琴与真人乐团AI合奏……长假期间,长安云—西安科技馆举行的首届“长安云科艺潮趣生活节”,将“科技美学”具象化为科技文旅盛宴。
“我们探索打破传统科普边界,让科技可感知、可互动、可共鸣。”长安云—西安科技馆负责人、陕西西影文化场馆公司总经理王兆鹏介绍。
这个假期的古城西安,仅长安云平台就推出科普体验、公益观影等274场活动,日均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
在合肥科技馆,艺云科技联合科技馆开启“馆中馆”——超级展厅。相较传统展陈模式,这一数字化、模块化的展陈解决方案,可使展示效果提升40%、综合成本降低70%,构建起科普服务新模式。
“我们正着力在智能导览、观众行为分析等领域加大AI技术赋能力度,推动科普展览向更智能、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艺云科技总裁白峰说。
景区剧场“植入”非遗新体验
在河南开封府景区,沉浸式夜游项目《南衙千秋月》融合美学造景、酷炫光影、真人表演和互动体验,构建了虚实交融的“幻戏”空间。
在文旅产业不断升级、迈入“体验为王”的时代背景下,开封以科技为翼,让千年宋韵在沉浸式体验中持续“活起来、潮起来”。12米直径的IMAX巨型球形屏幕、8K高清LED屏、光影技术、宋词乐舞与实景游玩融合……数字化手段让观景模式从沉闷浏览变为主动探索、沉浸体验,打开了文旅消费新图景。
620年前,郑和率宝船七下西洋,开启人类航海史上伟大壮举。这艘承载着文明对话的东方宝船,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以儿童剧形式在辽宁的大连大剧院“启航”。
根据北极星高度,结合水罗盘和海图寻找航道,触礁后水密隔舱进水的抢救……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故事看表演的同时,还能获得趣味横生的航海知识。此外,剧中还“植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景德镇瓷器之美,细数明代造船、制瓷、天文等技术领域的先进水平,唤起观众的民族自豪感。